處暑節氣后,秋意漸濃,天氣逐漸轉涼,氣溫開始下降,降雨也逐漸減少。雖然暑氣逐漸消退,但晴天的炎熱不亞于夏季,真正意義上的秋涼尚未到來,而秋燥卻已悄然而至。
燥邪當令,此時要顧護人體津液,潤燥養肺,此節氣養生要注意以養陰、清熱、潤燥為重。那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?
一、養生原則
1、祛暑化濕
中醫認為,濕為萬病之源,喜歡“拉幫結派”,與暑熱結合,就會形成暑濕。如果身體經常有以下癥狀,就要趕緊祛濕。晨起疲勞、小腿發酸發沉是體內有濕氣的典型特征;長期便溏,或大便成形、但大便黏在馬桶上,很難沖下去;舌苔白厚說明體內有寒濕,舌苔發黃發膩說明體內有濕熱。
2、滋陰潤肺
中醫認為,秋天燥氣當令,易傷津液,如果不注意,讓“燥邪”傷了身體,就會出現咳嗽、咽喉腫痛、感冒等問題。所以,此時要注重滋陰潤肺。
二、養生方法
1、起居養生
處暑時節為冷熱交替之季,自然界的陽氣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!饵S帝內經》有云,“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。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!贝藭r,人們應早睡早起,既可避免肅殺之氣,亦有助于肺氣的舒暢。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,有利于緩解秋乏。
運動方面,可以選擇散步、慢跑、跳繩等慢性運動,以全身稍微出汗為宜。同時可適度曬太陽,時間宜選擇在傍晚,每次半小時左右,選擇避風處。
2、飲食養生
這段時間的飲食養生講究淡補,少辛多酸。淡補既可以避免肺旺傷肝,又可以避免傷脾,能有效降低“秋燥”對人體的侵擾。多吃南瓜、山藥、綠豆、紅棗、百合、銀耳、沙參等滋陰潤燥的食品,盡量少進食辛辣食物。多吃一些秋季應季的水果,如蘋果、梨、葡萄、哈密瓜等。
另外,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,如蓮子、蜂蜜、海帶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類及奶類,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。
三、穴位養生
此時節秋燥逐漸明顯,人容易出現口鼻干燥,咽干唇裂的燥癥。肺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,因此要護衛肺部,可適當按壓一下迎香穴、天突穴,防燥邪傷肺。
1、迎香穴
(1)定位: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,當鼻唇溝中。
(2)功效: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,位于鼻旁,脈氣直通鼻竅,故通經活絡、通利鼻竅之作用甚強,是治療各種鼻子疾患的要穴,還能濕潤鼻腔,阻止病邪入侵,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季節。
(3)按摩方法:雙手拇指指腹順時針揉摩迎香穴,注意力道,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,每日一次,每次堅持按揉3-5分鐘。
2、天突穴
(1)定位:位于頸部,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。
(2)功效:屬任脈。陰維、任脈之會。能寬胸理氣、通利氣道、降痰宣肺,主要用于胸肺及頸部疾患:如咳嗽、哮喘、胸中氣逆等。
(3)按摩方法:雙手拇指指腹順時針揉摩天突穴,注意力道,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,每日一次,每次堅持按揉3-5分鐘。
四、食療養生
1、出伏送暑湯
原料:豇豆角一把,白胡椒,油,鹽
做法:豆腐切小方塊,豇豆角切約2寸長的段,空心菜取嫩莖葉。鍋內放清水,水開后放少許鹽和植物油,加入豆腐和豇豆角煮熟。豇豆熟透后,加入空心菜,此時不要蓋鍋蓋。待鍋內湯再次沸騰后,灑胡椒粉起鍋
功效:清熱利濕、補益腎氣;調理下焦濕熱、小便異常。
豇豆角是少數可以補腎氣的蔬菜之一。而空心菜能打通人體水液輸送的通道,促使多余水濕從小便排出。
2、百合銀耳粥
材料:鮮百合50克,銀耳10克,大米100克。
做法:將百合洗凈切碎,銀耳用溫水發開后,洗凈切碎,與大米同煮為粥。
功效:潤陰潤燥、補肺養心、健脾生津。
3、銀百秋梨羹
材料:銀耳10克,百合10克,秋梨1只,冰糖適量。
做法:將秋梨洗凈去核切小塊,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、冰糖,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后,食梨喝湯。
功效:滋陰潤燥、止咳化痰,適用于秋燥咳嗽、干咳少痰者。
4、口蘑番茄湯
材料:小白菜100克,口蘑5朵,番茄1個,嫩豆腐半盒,高湯600毫升,太白粉水1大匙,鹽適量。
做法:
(1)將小白菜切小片,口蘑、豆腐切小丁,番茄放入滾水中燙后去皮,切去籽后備用。
(2)起油鍋,加入番茄、口蘑略炒,加入高湯、小白菜、豆腐煮滾,加入太白粉水勾芡,最后加入鹽調味即可。
功效:爽口開胃菜,老少皆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