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,一日三餐,湯水必不可少。湯水隨四季變化,食材依臟腑取舍,每位家庭主婦都有自己的一套湯水學問,湯水對于廣東人來說,不僅僅是保健養生,更意味著博大精深的廣府飲食文化。
“老火湯”怎樣喝才對身體有益?日前,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中醫治療科的童鐘博士,接受了記者的采訪,童博士對“老火湯”的有關飲用和保健,詳細做了闡釋。
童博士解釋到,一碗“靚湯”水分是主要載體,從生理學上講,一個正常成年人,每天消耗水分約2500毫升,普通食物和自身代謝補充的水分約1000毫升,剩下1500毫升水分,需要飲水補充才能“收支平衡”。廣州地處亞熱帶地區,過去人們外出勞作體力消耗大,出汗多,多飲湯水自然是補充體液的最佳選擇。但是,隨著社會迅速發展,現代人尤其是辦公室白領,工作環境普遍較過去舒適,出汗的機會大大減少,體內缺水的情況并不嚴重,再加上運動的機會很少,身體的水分代謝比較慢。因此過多飲水,反而容易增加體液負擔,產生中醫所說的“水濕內停”。
從中醫體質的角度上講,有三種體質更容易產生“水濕內!保旱谝环N,氣虛質,表現為易疲倦出汗多,口淡不想喝水,舌色淡白色、邊緣有明顯的齒痕;第二種,陽虛質,表現為手腳冰冷,喜熱飲食,大便偏爛、小便多,舌體胖大、邊緣有明顯的齒痕;第三種,痰濕質,表現為體態豐滿,面色黃黯,油脂較多,眼部浮腫,口黏膩發甜,大便粘滯不爽,小便顏色混濁。以上三種體質,本身就有體液代謝失調的傾向,如果這個時候仍然大量湯水“進補”,更加重了體液代謝的負擔,會使“水濕內!备訃乐,而且湯水中太多營養物質蓄積體內,也超過了人體的需要,反而會生成“濕熱”或“痰熱”,這些病理產物,對人體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傷害。正因如此,有單純性肥胖,糖尿病,痛風等代謝失調方面疾病的人群,不宜飲大量湯水。
童博士認為,我國國土遼闊,各地的水土氣候不一,飲食習慣各異,尤其身體素質上,外省人與廣東本地人大不相同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,每年都有大量的外省人來到廣東工作生活,他們的飲食習慣便與廣東的氣候水土相矛盾,時間一長就會出現一些身體的不適。于是,不少人“入鄉隨俗”,也學會了煲湯進補,對調理身體大有裨益。但如不分季節、不辨寒熱,盲目飲用一些和自己的體質不相符的湯水,反而會影響身體正常的機能,加重水土不服的癥狀。
其實,對于普通的家庭來講,一個星期煲一兩次的湯水,調節一下口味,就已經足夠了。過量的飲用“靚湯”,會對我們的臟腑造成不必要的負擔,反而得不償失。其次,除了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,適量的運動外,保持輕松的心態,才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障。
|